心得分享

Card image cap

炳志 研習紀錄 分享經驗 104年6月3日(星期三)19:30~21:30 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設計校內研討會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104年6月3日(星期三)19:30~21:30 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設計校內研討會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主辦單位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
名稱 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設計校內研討會
主題 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設計
時間 104年6月3日(星期三)19:30~21:30
時數 2小時

心得感想:
主講者張大明先生於2012年6月底,創立育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該教育科技公司強調研究、設計、科技與服務的四項教育創新,並以共好、分享、專業、創新為其企業經營理念,藉以改善人類的教與學的挑戰,並提供使用者喜愛的產品與服務,所服務的對象在學校教育與企業人才培訓方面。
而其教與學工作坊的設計理論基礎,起源於教育科技領域享譽盛名荷蘭教授 Merriënboer 博士提出四元素教學模式4C / ID Model(Merriënboer, Richard, & Marcel, 2002),他認為此教學設計模式,非常適合運用於職場實務的教育訓練計畫。4C / ID Model的能力導向式訓練,是以學習任務為中心,需要整合、協調學習的技能以解決問題,確實在諸多訓練場域產生效益,講者將其理論實證後再創新學習模式,提出思翱 157學習工作坊、參與式社群學習、問題解決與悅趣性等教學設計模式。而參與式社群學習源於思翱 157,它提供創新的學習服務,強調不以學科為單位,而是以問題解決為單元進行學習,故在教材設計發展或是教學活動、課程規劃前,都應確認學習者的學習解決問題的需求,也就是現況學習能力與問題解決的差距,透過學習或訓練的進行,縮短該差距,需求的資料蒐集可從學習者或專家,或是產業職能標準。
張大明先生將參與式社群學習模式的實踐原則與行動方案融合後,提出學習與教學的方案設計七原則(The 7 Principles of Design Learning Action Plan in 21 Century;Channel Process),以實踐未來教育創新,落實參與社群學習模式(Participate Community Learning Model;PCLM)。而所謂七原則如下所述:
1. 發揮大腦優勢與特性:基於大腦學習特性,分析設計發展教學課程與學習活動。
2. 結合專家與群體資源與支援:融入專家經驗與知識社群的資源與支援在學習與教學。
3. 深入了解學習者需求:實踐以學習者為中心,需更深入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所設計之學習內容,直接應用於生活或工作的實務問題解決。
4. 以問題導向學習為策略:其教學設計能夠讓學習者整合所學習的內容與經驗,除了作為學習產出的策略與手段外,在過程中所獲得最佳學習成效也能經學習理論的驗證。
5. 結果與歷程的個別化評鑑:除評鑑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外,觀察與紀錄學
習者解決問題的歷程似乎是一個更佳的評鑑方法,足以實踐適性的個別化習診斷與建議。
6. 善用學習科技為樞紐工具:善用科技在教學與學習之運用,不論在教室或線上學習,充分讓科技成為支援學習與教學的樞紐,讓學習無所不在。
7. 獲得老師的支持及參與:教育創新的成功關鍵,在於老師有使命感與管理者 的支持與參與,成效與影響力才能事半功倍。
綜合本次研習心得,教學設計要有效果就要創新。誠如講者所言創新的學習服務應具備四大特色:
1. 問題解決的應用學習
不以學科為單位,強調學習者的需求,也就是學習的終端目標。
2. 大腦科學理論
從教學、學習兩者間,找出有意義的互動脈絡,透過雲端運算科技分析,支持績效導向訓練方案的有效性,並探索人類大腦內在的學習黑盒子。
3. 教育、績效科技為本
以績效導向訓練,謀合-診斷-實行-評鑑為架構,提出組織、企業在員工培訓、人才發展最佳解決方案。
4. 以人為本的社群互動理念
運用實務社群能自由發展的生態規則,提出維基式群體創作智財的教材與學習內容方法,提高具價值智財的運轉率,在未來可發展人才媒合服務,以及人才發展策略顧問服務。
教學設計者最大期望值是把很複雜或困難的知識,可以讓教學者教得很好,讓學習者獲得非常好的學習成效,並且可以複製同樣的經驗,再成功地學習遷移。

更新日期:2015/12/13 下午 02: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