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3年11月14日(星期五)(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 20141114「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中國教育學會 | |
---|---|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中國教育學會 |
名稱 | 20141114「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
主題 | 20141114「教改20年: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
時間 | 民國103年11月14日(星期五)(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大樓)。 |
時數 | 8小時 |
透過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辦理,針對我國及其他國家的教與學的學校改進進行學術對話與研討,舉辦目的如下:
一、提升我國教育學術理論與實踐之動能。
二、促進教育學術社群之國際交流與互動。
三、凝聚我國教育理論、行政、教學發展方向與重點之共識。
四、透過研究結果提供相關單位教育政策之建言。
教育改革成功與持續發展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國家愈進步,人民接受教育的需求愈高,而受教育的普及,又會進一步促成國家社會的進步,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環。而教改的原初目的是為提升國民素質,促進教育機會均等,縮小教育落差,舒緩升學壓力,故規劃免試入學與特色招生,將教育延長至十二年,其相應的改革措施必將打破原先「九年一貫課程」的變革幅度。
面對著教育改革對於台灣社會與教育所帶來的衝擊,向來就不乏有識之士針對教改提出各項建言及反省,此外,一些民間的雜誌如天下雜誌,也定時地出版教育專刊,為國內的各項教改措施進行體檢。教改固然產生了許多的問題,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從幾個個案就誤以為可以對其做出公允的評價。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ey)曾經提到,教育是一個連續性重組(reorganizing)、重建(reconstructing)及轉換(transforming)的過程,在教改決策之前應有審慎周全性的規劃,並確實對教育現場進行診斷,並諮詢相關人員的意見,擬定嚴謹的動計畫,且應參照實際情況隨時做檢視與彈性的調整實踐,促使教改方案成熟發展,才從反省思維的螺旋中,為未來教改尋覓到更好的方法。
目前台灣教育改革忽視了潛藏在教育改革中的文化霸權,且常因媒體報導就直接引用外國的教育改革措施,這樣的教育改革失去了貼近於實際教育工作現場的意義,將導致台灣教育改革的事倍功半。在台灣,教改走了二十年,至今為止,教育依然是社會大眾最關心的、投資最多的,而民主社會中,政府在進行教育的決策時,也必須思考到民意基礎,對於民意必須加以重視,但切勿因選舉的考量,導致台灣教育改革的過程缺少實驗,只是單向的由上到下思考,未想過因地制宜或者真正明白地方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教育現場第一線老師的觀念是否能夠接受?家長能不能配合?這都是未來台灣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
會議主題:
(一)各級各類教育改革
(二)全球化與教育改革
(三)多元文化與教育改革
(四)社會正義與教育改革
(五)政治社會化與教育改革
(六)教育評鑑與教育改革
(七)教育改革中的懸缺議題
(八)其他相關議題
合辦單位:國家教育研究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財團法人臺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臺灣高等教育學會
目前教育改革的三大關注問題:
(一)在教與學上有效能嗎?
(二)提供的教育素養能滿足多元社會的需求嗎?
(三)能與全球化的未來發展相關嗎?
國際九大教改領域:
(一)重建國家新願景和教育目標
(二)重建各級的教育
(三)走向市場驅動、私營化和多元化的教育
(四)家長和社區參與學校管理
(五)確保教育素養、標準和問責
(六)下放權力和校本管理
(七)提升教育素質,促進持續專業發展
(八)學習、教學和評估實現範式轉換
(九)在教學和學習中使用資訊科技
更新日期:2014/11/14 下午 11: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