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哲學筆記
-
名稱
-
哲學筆記
-
描述
-
請勿任意轉載!
-
日期
-
2012/01
-
課程名稱
-
哲學概論
-
指導教師
-
羅月美
-
心得
-
普遍期望的意思是,你想要大家去表現你也在表現的風俗。普遍法則是說你想要其他人待你就像你對待他人一樣。所以說,如果你說謊、騙人、偷東西,這代表你樂於他人做這些同樣的事。所以,解釋一下為何我們會有「該不該做」的意識。而這是康德第一個公式或無上命令──我們應該做出我們行為的普遍法則的準則或法則。
1.(a)高 理性的部分:哲學家所擁有。例:辯證、推理、思考。
情感的部分(生氣蓬勃的成分):和人的感情、意志、心情有關。例:
失戀、戰場政事上建功、悲傷。
低 慾望的部分:和生理方面,動物的本能有關。例:肚子餓找東西吃。
1.(b)非理性魂 植物魂:不用任何意識的控制,似植物的靈魂,控制低能的官能。例:吸收營養、呼吸。
動物魂:感官知覺。例:想像力、痛苦。有時非理性。例:想吃、想喝。
理性魂:控制著動物的本性,尋求更高階的教育學習,更高階的滿足。
Ps.非理性魂必須完全服從理性魂。
1.(c)主旨:什麼樣的東西讓我們值得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麼?他在「尼可馬卡斯倫理學」表示:一切技術、一切活動和探究,都是為了獲得某一種善,因此,善可以界定為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而人類所追求的便是「善」或是「至善」(最高的善)。「至善」就是「幸福」。而得到幸福就是符合德行的活動。德行是品格的特徵,展現在習慣裡(就是說德行是習慣的養成),對人而言擁有德行是好的,而好的就是美的。最高的善是自我實現,是沉思的活動,最具有內在價值,實踐活動的目的或目標。德行是內在的善,而幸福是外在的善。幸福包含快樂,所以說積極過德行生活的人一定會快樂。他反對蘇格拉底:知識是德行,除了知識以外,應該要努力的去訓練讓它變成一種習慣.
理性|中道|非理性。
介在過度和不及。例:奢侈|慷慨|貪婪
有勇無謀|勇敢|膽怯
但是,惡,是過度,也是不及。
2.the ethics of deontology:行為的guidance例:黃金定律:你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就要怎麼對人。
The ethics of virtue:人們角色的guidance例:成為什麼樣的人。
3.自律:決定行動是根據自己去制定的而不natural laws,展示出意志是自由的(ex:欲望的滿足)或是因果的法則
他律:決定行動是根據外在的目的,於是我們是外的目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的本身ex:父母希望孩子當醫生,但小孩的志向不在這,但小孩順從並去做,而小孩真的當上醫生,也只是達成父母的願望的工具。
5.(a)有權力去做某件事,但不代表行使這件事是對的。例:坐捷運時,你有座位而你坐著,之後有一位老人上車,他站不穩,你不讓座,你說你先上車先看到的,且這不是博愛座。沒有人說你沒資格這樣說,但沒有人(有道德的人)覺得你是對的。
5.(b)≠道德權利,在法律的規範下我們可以從事不犯法的權利。例:言論自由。但是不犯法不代表就是對的。例:自殺,沒有法律管束,但沒有人覺得這樣是對的。
6.(a)現代哲學之父、理性主義者。
6.(b)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一件事可能會有誤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擁有的知識裡面混著一些錯誤的知識,而我們使用知識時就有可能會用到錯誤的,要解決這困擾就是把錯誤挑出來,所以笛卡兒想到一個方法,先找到一個絕對不會出錯的知識基點,然後再從這個基點出發,形成一個絕對正確的知識體系。笛卡兒去找有哪些知識是不能被懷疑的。為了尋找不可被懷疑的知識而懷疑的方法被稱為「方法的懷疑」。方法的懷疑的目的不是去決定什麼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懷疑,而是邏輯上可能的懷疑。
6.(c)笛卡兒說:"I think,therefore I am."笛卡兒找到一個知識的基點。那個知識的基點,就是一個思考的主體,就是"在懷疑的"一具靈魂或腦袋。然後,我們既然會懷疑表示我們不是完美的個體,但是,這個不完美的個體卻擁有完美的觀念,由於完美的觀念不可能由不完美的個體所生產出來,所以,我們完美的觀念一定來自於其它地方,而且,是來自於完美的事物,我們稱之為神,所以,我們可以確信:「神存在」。既然神存在,那麼,我們可以確定之前的惡魔假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一個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許這樣的惡魔欺騙人們,因此,我們可以確信「這個世界真的存在」。
7.我們想起一段回憶就會想起另一段,而一段後又喚起另一段,也就是說,這些回憶在某種程度上有相連性。比如說,我看到我高中背過的書包,就會想起以前高中生活,又想起高中同學……這樣一連串的回憶,這是associate of ideas。就是說,聯想的原則是:因果關係極相似性。再一個例子,今天我在地板上發現碎玻璃片,依我一些經驗及推測,我覺得有人在這裡打破玻璃製品,但這因果關西的推論是有效的嗎?我有什麼證據?David Hume認為這只是觀念,事件不是必然的聯繫,其來自習慣和慣例,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而是心理上的必然性。所以,David Hume否定因果聯繫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