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閱讀達人競賽 學生學習發展組 | |
---|---|
主辦單位 | 學生學習發展組 |
名稱 | 103(2)閱讀達人競賽 |
主題 | 誰無罪 |
書名:誰無罪
作者: 費迪南.馮.席拉赫著 ; 薛文瑜譯
出版項:臺北市 : 先覺出版公司, 2013[民102]5月
心得:
最近時常看到一些有關法律辯論的小說,像是不久前看到的罪惡繼承人,以及此書;影集和電影也是。長年看下來發現不管是書籍方面還是影視類,有一部份的類型都是這方面類型,或是參雜在其中。個人認為司法與法庭代表一種人民渴望正義得以伸張的場所,藉由法庭上激烈的攻防戰與私下的糾葛,襯托出孤高的正義形象,但這也代表著司法實常受到有心人士的操作利用,讓正義無法獲得完全的落實,本書亦是如此。
故事標題相對於較務實的「Der Fall Collini(柯里尼案件)」,中文名「誰無罪」反襯出故事中每個人的處境,也是本小說主題:每個人都是有罪的。故事現個人認為相當有趣,法律時常聲明近親不可斷案,但當要幫被告辯護時發現被害者是沒有血緣關係卻相當照顧自己的人時,雖符合法律規定,卻忽略了「人性」這塊。有一段令個人印象相當深刻的一段,當主角李寧想跳出這件相當「棘手」的案件時,馬汀格向他說道逃避無法解決問題。迴避問題或許可以讓自己減輕負擔,但終究還是要面對,如同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難時雖然會很沮喪,但還是要重新回去面對、解決問題。當能解除困境時,就代表自己成為一個更進步的人,問題也就會相對減少。李寧也就是因為如此在最後能順利面信自己的心魔,擺脫對漢斯麥雅的情分,儘管中途遇到百般阻撓使他差點放棄。
有時候閱讀這類的小說時,會有一種無力感,不是因為自身親歷過,而是自己種會有「這類小說是不退流行的經典類型」?一件事物會成為範本或是經典一定有原因,但個人發現除了司法案件對一般人比較不熟悉、辯論過程可以創造出張力與衝突感外,對於司法的不信任反而才是主因,這是令人感到沮喪的。我們已經將司法(或是日常)的不正義變成一種習慣而不是去改正它,時常聽到「這就是現實,就是人性」諸如此類的話。認清事實是沒錯,但之後去改正才是重點,就像明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改不了,藉口永遠都是「反正也沒有怎樣,大家不都是這樣」,就好像影集「紙牌屋」中的主角認為操控司法和利用人情只是讓自己獲得更高地位的手段,有些人因為受到它的誘惑而同流合汙,有些人則是因為無法負荷或是反抗而被殺害和自殺,讓人的正義蕩然無存。
故事中麥亞工廠的法律顧問包曼希望李寧在訴訟中放棄申辯的機會以維護企業名譽。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就是人性,但個人認為這是一種群眾暴力,將看似正確的錯誤合理化,書中開頭敘述教授馬汀格看見律師過度自我覺醒和學生的自我陶醉,這就是將錯誤合理化。其實同流合汙與錯誤合理化不好區分,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界線,和正義也是一線之隔,但我相信個人能做的,就是藉由年齡的增長不斷修正自我、理解事實,將真正的正義成為一種習慣並幫助其他人。
更新日期:2015/5/6 下午 08:22:45